運動要喝運動飲料還是水?運動補給飲料 vs. 能量膠,哪個更適合你?|WEIDER威德 | 保健食品專家

運動要喝運動飲料還是水?運動補給飲料 vs. 能量膠,哪個更適合你?

運動不能只喝水!本篇解析運動飲料與能量膠差異、補水時間與選擇指南,幫助你挑對補給方式,提升表現又快恢復!

目錄:

一、運動為什麼光喝水不夠?補充電解質的重要性

二、運動補水黃金法則:補充時間與用量建議

三、針對不同運動類型,如何選擇補給方式?

四、運動補給飲料 vs. 能量膠,該怎麼選?

五、運動後的高效恢復之選

六、補對水,讓運動事半功倍

一、運動為什麼光喝水不夠?補充電解質的重要性

許多人在運動時習慣大量飲水,但你知道嗎?流汗不只是單純的水分流失?隨著汗水一同流失的,還有身體維持神經傳導、肌肉收縮與能量代謝所需的「電解質」,包括鈉、鉀、鎂、鈣等關鍵微量元素。

根據《美國運動醫學會》的建議,進行超過一小時以上的中高強度運動者,應考慮補充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,以避免脫水與電解質失衡導致的症狀,例如:肌肉痙攣、運動耐力下滑、頭暈、疲勞感上升或是運動後恢復時間變長等。

特別是鈉離子的流失,在長時間高溫環境下運動時尤為明顯。人體平均每公升汗水約會流失800~1,200毫克的鈉。若只是喝純水,會進一步稀釋血液中的電解質濃度,可能出現「運動性低血鈉症」,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因此,補水同時要補電解質才能幫助身體恢復狀態。

二、運動補水黃金法則:補充時間與用量建議

喝水不只是口渴時才喝,運動補水需要「預防性」思維。根據國際運動營養學會(ISSN)建議,補水應分為三個階段進行:

(一)運動前

目標:預防開始運動時即處於脫水狀態

時機 建議
比賽前一天晚上 補充約 500ml 水或運動飲料
運動當天早上 起床後再補充約 500ml 水分
運動前 20–30 分鐘 補充約 400–600ml 水或運動飲料,有助體溫調節與吸收效率

(二)運動中

目標:維持體液平衡,避免因水分與電解質流失而導致表現下滑或熱傷害

項目 建議
建議頻率 每 5–15 分鐘補水一次
建議用量 每次攝取 12–16 液量盎司(約 350–475ml)冷水或運動飲料
液體攝取總量 每小時約 0.5–2 公升,依汗量、環境溫度與運動強度調整
飲品選擇 含有葡萄糖與電解質(特別是鈉)的運動飲料比單喝水更有效補水

(三)運動後

目標:快速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,加速身體恢復並預防延遲性脫水

項目 建議
立即補水與電解質 可選擇運動飲料、鈉含量高的補給品,或適度攝取含鹽食物
持續補水 在運動後數小時內繼續小口分次飲水,避免一次大量喝水造成腸胃負擔
策略搭配 結合含電解質液體與進食鹽分,幫助體液重新平衡

補水不是等渴了才喝,而是提前布局、穩定補充,才能真正幫助體能表現最大化。

三、針對不同運動類型,如何選擇補給方式?

並非所有運動都需要大量補水或補充碳水化合物。了解不同運動對補給的需求,有助於更精準挑選產品,避免攝取過量或補錯方向:

(一)耐力型運動(跑馬拉松、長距離單車、登山健走)

建議補給:以運動飲料+能量膠交替使用

理由:持續時間長、汗量大、體力消耗快,需要穩定補充電解質與碳水能量

可選擇含葡萄糖、多元醣類與鈉鉀鎂離子的運動飲品,並於每小時補充一包能量膠

(二)高強度間歇運動(HIIT、有氧拳擊、重量訓練)

建議補給:以運動飲料為主,視需求補充含BCAA或肌酸產品

理由:雖耗能快但總時長較短,肌肉修復與水分補給更重要

可選擇含支鏈胺基酸、微量電解質的運動飲品,有助緩解疲勞、提升肌耐力

(三)短時間低強度運動(瑜伽、健走、飛輪課)

建議補給:一般飲水即可,或選擇低糖輕電解質飲品

理由:能量消耗有限,但需維持水分平衡

小包裝電解質錠、低繞量運動飲料是輕度運動者的理想選擇

補給方式不是萬用通配,需依據運動型態與自身體質來搭配,才能真正達到補水、補能、補電解的三重效果。

四、運動補給飲料 vs. 能量膠,該怎麼選?

這兩種補給品常常一起出現在運動場上,但功能與適用對象其實截然不同。以下整理出兩者的比較重點:

項目 運動補給飲料 能量膠
主要成分 水、電解質(鈉、鉀、鎂)、糖類(葡萄糖) 高濃度碳水(麥芽糊精、果糖)、鈉
適用時機 運動前、中、後均可飲用 運動中快速補能,尤其在耐力運動中
攜帶便利性 瓶裝攜帶需考慮容量與重量 單包裝便於攜帶與迅速食用
功能重點 補水 + 補電解質 + 基礎能量補充 快速補充高能量、提升衝刺爆發力
適合族群 適合所有運動者,尤其是大量流汗者 適合馬拉松、自行車等長時間耐力運動者
口感與接受度 清爽型,風味多元 果膠狀口感,初次使用需習慣

綜上所述:

    ➡️「需要即時能量」→選能量膠

    ➡️「需維持水分WITH鹽分平衡」→選運動補給飲料

    兩者也可依需求交替使用,達到最佳補給效果

五、運動後的高效恢復之選

運動後的恢復,飲品是關鍵。有些人推薦乳清蛋白+香蕉,有些則推崇「含電解質+碳水化合物+BCAA」的組合。

營養師郭環棻於社群平台表示,運動後30分鐘至1小時內是「黃金恢復期」,這段時間攝取正確營養,有助於加速肌肉修復、補充肝醣,並減少身體痠痛。

她建議運動後應補充20–30克蛋白質,例如雞胸肉、魚、豆腐、蛋白粉或希臘優格,以幫助肌肉重建;同時搭配適量碳水化合物(如糙米、地瓜、水果、麵條等),可促進胰島素分泌,提升肝醣儲存效率,避免肌肉分解。

此外,若運動時流汗量大,水分與電解質的補充同樣重要,建議選擇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,維持代謝與體內平衡。不論是哪一類產品,最關鍵的是適合自己,符合運動型態與個人狀況的產品,才是真正值得信賴的補水夥伴。

六、補對水,讓運動事半功倍

別再只是「水喝多一點就好」的補水思維了。懂得掌握補給時機、挑對產品成分,才能讓每一場訓練與比賽不再因疲勞中斷、被不適干擾。無論是健身新手、登山愛好者或馬拉松好手,唯有補對水、補對營養,才能穩穩找到節奏,迎接每一次挑戰!
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